新冠肺炎疫情下检验专业的反思与启示发布日期:(2020-5-25) 点击次数:1534 |
|
今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由点及面席卷全国,受到举国上下极大关注。历时近5个月,全国人民志成城,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不懈努力,使突如其来的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人们开始逐步复工复产复学,社会经济生活重新步入正轨。毋庸置疑,这次抗疫之战再次展现了我国从宏观到微观的强大调配能力,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要记住此次战役中我们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为此,结合检验领域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反思,希望对同道们有所启迪。 生物安全防护是检验科维持正常工作的重要保障 防疫物资的储备 首先,检验科常年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检验人日常防护的特点,但防护多集中于佩戴手套和洗手两方面,面对疫情的突袭和医疗防护物资倾向临床的双重压力下,前期检验科室在三级防护方面的储备显得捉襟见肘。 基于防疫物资匮乏的普遍现象,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中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同时我们也应根据工作性质不同采取分级防护,避免非一线和低风险人员过度防护,浪费物资,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而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建立一种由国家政府主导,医院和物资生产公司合作的防疫物资储备战略,即由国家制定防疫物资储备的范围和方式,明确资金来源渠道和储备管理责任,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节储备,根据地区常住人口建立一定数量的储备库定点储备防疫物资。同时,要由大型三甲医院储备一定数量的防疫物资,并由有资质的企业保持一定种类和数量防疫物资的即时生产供应能力,不再让“战士”空手上战场。 完善的生物安全手册及人员教育 年初,个别医院检验工作人员感染新冠病毒的新闻使处于抗击疫情幕后的检验科和微生物气溶胶进入大众视野。这也使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在第六版中的传播途径中新增“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此可见,检验人员是受到气溶胶威胁的高危职业之一。为在特殊时期将工作中的感染风险降至最低,国家和各地区医院迅速行动分别对生物安全制度作出了重要指示及与本医院相符的工作流程变更。 以我们哈医大附属四院为例,在医院及科室水平上,除定期开展生物安全网络培训考核外,还建立了以科室主任为主、各组长为辅助的防疫小组,各院区主要负责人每日到岗,保持24小时可联络状态;紧急对分子检测实验室进行改造和完善,并单设高压蒸汽灭菌设备,确保污染物及时处理并减少运输途中的潜在危险;紧急加装生物安全柜,确保工作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检验流程方面,除做好检验前中后的消毒工作外,设定标本运输规范,对标本做好交接登记并消毒,离心后标本静置至少15分钟后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后续操作,以最大程度减少气溶胶的危害,检验后对可疑标本进行登记并及时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处理过后的标本由医院派专人运送,医疗废物统一处置,另外在疫情期间产生的医疗废物也需消毒灭菌后统一处理。个人层面,除教育人员生物安全重要性和强调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外,重点培训穿脱防护用具、进出实验室规范,严格考核七步洗手法,对考核不合格人员禁止上岗工作。 疫情应急机制的完善和常态化 在此次疫情中,无论是前期应急管理部门反应滞后,还是后期个别医疗单位管控松懈所致的院内暴发流行,疫情给我们的公共管理再次上了严肃的一课。一方面是社会层面,应做好资源调配和多部门高效联动,凭籍大数据信息,及时分析人员流动情况,帮助疫情防治;利用大数据的便利,综合海量数据信息,为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判断提供支撑,特别是人员流动监管,接触人群监控、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物资调动支援;另一方面是医院层面,借助互联网优势,特殊时期开展网络就诊、预约就诊、检查,最大程度避免人员聚集,对入院病人及陪同家属严格筛查。本着对自己和患者负责态度,发现疑似患者需及时上报,对接触疑似及确诊患者的医护人员应及时报备、自觉隔离。无论如何,医院作为抗疫工作中的核心,理应快速觉察公共卫生事件,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作为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SARS-CoV-2的RNA检测是目前推荐的确诊手段,同时,理论上核酸检测也是能最早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方法。 基于上述背景,从开始时武汉的“应检尽检”,到5月1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三级医院迅速达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条件,二级医院逐步达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条件”的指示,无不体现中央对于核酸检测的重视。而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医院检验科核酸检验实验室处于不合格的困境,以及具有核酸检验资质人员不足的窘境。 依据原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卫办医政发[2010]194号),核酸扩增检测实验室人员需经过临检中心PCR培训班培训,通过核酸实验室岗前培训考试并取得上岗证方可上岗。鉴于目前紧迫的需求和特殊的环境因素,黑龙江省卫健委早在今年4月中下旬就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远程业务培训,因此要为该省卫健委的快速执行力点赞。 另一角度来看,该政策对于检验科分子检验平台的发展无异于一剂猛药,分子检验作为检验行业发展的新类别,具有涉及范围广、检验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如果可以借助此次突发疫情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推进核酸检验甚至于质谱、测序检验的发展,无论是对于检验行业还是临床诊断都将是良性循环的开端。此外,由于每日的检测量较大,要密切关注实验室污染的监测。 检验人的责任不应止步于检测结果的报告 增强自身知识整合能力,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在此次疫情中,人们看到了检验在新冠肺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另一方面,检验人的工作似乎越来越偏向于“工厂的工人”,当临床拿着检验结果分析病人的病情变化时,检验人是否还只着眼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控是否通过?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应是检验工作的最低底线而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检验医师不应满足于给出临床一串数字,例如当新冠患者出现凝血系统功能异常时,检验人是否意识到患者可能有DIC的风险并提示临床?检验医师是否意识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概率更高,应进行真菌培养及相关血清学检测?检验人员的职责应包括但不限于把控实验室项目质控结果稳定、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排除各种原因导致的检验结果不准确、为临床提供检验报告的解读及进一步检验的建议、为临床提供各项目采样的标准方法等。检验人员作为掌握临床、检验和少量仪器学知识的专门人才,不应成为“工人”而应定位为辅助临床科室的坚实后盾。 对大众进行医学常识的科普 医学科普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阶段,这种尴尬在过去包括但不限于“张悟本”的横行、民众抢购食用盐,到本次疫情开始之初的不带口罩、哄抢双黄连等。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大多数民众目前能够做到出门戴口罩、不串门不聚集,勤洗手多通风,在下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来临之时人们是否能够拥有足够的医学知识分辨谣言呢? 这里将抗生素滥用现象单独拿出来强调一下,不知有多少非医学工作者意识到超级细菌的存在,超级细菌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多重耐药性细菌”。当大众将抗生素当成万能神药,擅自使用抗生素或者不遵从医嘱擅自停药,反复非必须或短疗程的抗生素刺激可诱导细菌进行压力性选择进化产生耐药基因,另一方面则是畜牧业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当携带耐药基因的禽畜肉进入人体后,质粒可以携带耐药基因与人体内的细菌“会师”,从而完成条条大路通“耐药”的过程。如果说病毒是突起突止,引起大众的恐慌造成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那超级细菌则是悄悄潜伏在人们的身边,悄悄夺走身体虚弱亲人的生命。假如抗生素使用不加以控制,那么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可以向身边人或通过新媒体方式向大众普及七步洗手法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向大众普及心肺复苏的适用条件和具体方法;作为检验人员,我们可以普及检验前的个人准备工作,普及抗生素合理适用的必要性。事实证明,媒体是科学与社会公众间重要的桥梁,医学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的努力。诚然。医学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能成事,需要来自政府、医学界、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公众自身等各方长期不懈的努力。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2020年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然而在疫情之中我们见证了国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疫情之下,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技术的发展成熟,让在线教育、云办公、云医疗、智能制造等的商业模式得以更好的实现。检验行业在此次疫情的诊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分子诊断、呼吸道肠道等病原体检测、快速检测等细分领域在此次疫情中成为国民探讨热点,可以预见,更加小巧快捷的检验设备、更加全面多样的检验组合将成为检验人及检验相关IVD研发的努力方向。初夏美好,国内疫情已然拨云见日,我们广大的检验人在路上。
|
|
上一篇:美国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新毒株成为主流,或易导致二次感染 | 下一篇: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变异并未显著影响临床结果 |